幻牛使园>青春都市>青云记 > 第五卷 庙堂之高,江湖之远 第二章 一碗豆花
    第五卷庙堂之高,江湖之远第二章一碗豆花

    博古架旁,黄铜的香炉袅袅飘起青灰色的烟束。

    静心阁内,除了启元帝偶尔传出的几声咳嗽以外,便只有杜宁的低语,半个时辰过去,两个人的谈话还在继续。

    “王元和罗宣两人虽没有露出行迹,但下面的人却远不如他们这般精细,臣的人跟了一段时间,总算抓住了一些线索。只是……”

    眼见杜宁有些犹豫,启元帝一皱眉问道:“只是什么?在朕面前,说话还要吞吞吐吐么?”

    杜宁没有直接回答启元帝的问话,而是定了定神,缓缓说道:“臣的人前些天跟了一个人……”

    杜宁这些天很忙,手底下的人更忙。不但要分派下去查访皇上亲自下派的秘事,还要私下里监察百官动向,在野的各个地方势力的动向,北地边荒的军情,江南水患的修复……更重要的是,尽管叛乱已经平息了,但是到底朝廷中哪些官员是与叛军势力曾经有过联系的,甚至是暗中为叛军出过力的,这些事情还要继续查证,而且是全力查证!启元帝作为皇帝,表面上自然也要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,但这也是迫于无奈之举罢了,对于张姓人他可以忍耐,可以大幅度的忍耐,但对于与叛乱的王爷暗中交往抑或是公然加入叛军的人,启元帝却是深恶痛绝的!哪怕宣示出来的旨意再宽宏大量,实际上也不可能不计较,只是按捺下去,隐而不发罢了。

    新账老账,一笔笔的都记着呢!

    京师里,飞翎卫的密谍也一直没有懈怠,该盯的人一直都盯得死死的。

    在林南和明德少时经常闲逛,本就热热闹闹的南十三街,经过近十年的发展,现下的街面比之原来宽阔了一些,街面的房舍也渐渐变得立整繁华,随着商贩的聚集,这里更显热闹,原本的十三条街巷,已经扩大到了十六条,但按照旧有的习惯,京城里的老少爷们还是喜欢把这里称作十三街。而新增的一条街巷里头,有一家南方人到京开具的豆花店,由于豆花细嫩爽滑、清香可口,渐渐变得远近闻名,加上价格公道分量实惠,不但周围的百姓闲来无事总喜欢喝上一口,便是京师里的大户人家,也偶尔有闻名到这里坐一坐的。

    就在前几日,飞翎卫的一个小旗在南十三街的这个富春豆花店里,偶然间捕捉到了一条消息。本来这个小旗并不是在南十三街盯梢的,他只是在工作之余,来这里喝上一碗老李豆花,一方面解解乏,一方面也是临时垫垫肚子。

    豆花是南方的叫法,北方和京城里头,都叫它豆腐脑。

    黄昏时分,坐在豆花店靠窗的角落里,夕阳斜照,竟也平添一番诗意。

    漆黑的搪瓷大碗,雪白的豆花上面撒着些许翠绿的葱末,再点上几滴香油,微微带点咸口儿的热豆花入口进喉,一下子熨帖到心里。一天的奔波劳累仿佛一瞬间就散发干净,变得通体舒泰。郝长风连吃了两张金黄酥脆的炸油饼,又端起碗来西里呼噜把少半碗热豆花喝干净,然后伸手抹了抹嘴巴,就要会账出门。

    富春豆花店声名远扬,虽是黄昏时分,店里的客人仍旧不少。此时和郝长风一样起身准备会账的也有几个,长衫短褐,书生脚夫,客人们的身份不一而足。紧挨着郝长风的,是一个穿着一袭皂衫的中年人。两人一前一后会了账,转身便出了门。

    梆梆梆!梆梆梆!

    “财神爷驾到,五福神管饱,老爷们行行好,赏个仨瓜俩枣儿,金银满地,福荫到老!”

    两个人一出门,耳听几声梆子响,随后就被几个在豆花店门口蹲点儿的叫花子拦住了去路。虽然几个叫花子穿着破烂,但嘴里那成套的莲花落配上梆子点,细细听来,倒也有几分趣味。只是这个时候,头前那皂衫中年显然没有这丝意趣欣赏莲花落,伸手摸了几枚大钱撇到地上,转身就想走。岂料他这几枚大钱打发了身前的那个叫花子,却又引来了另外两个。其中一个花子半跪在地上,眼见着皂衫中年抬腿要走,情急之下,一把就抓住了这人的长衫下摆。

    中年要走,花子要留,两下里一个巧劲儿,嗤啦一声,这人的皂衫下摆开气儿的地方都被扯了一个大口子。郝长风在后面瞧得真切,暗笑之余也有点叹气,这花子做得有点过分了,一顿好打怕是跑不了了。